吴家山上无吴家 集家嘴原叫接驾嘴 武汉这些地名背后的“谐音梗”

2023-03-29 10:11:32来源:极目新闻

原标题:吴家山上无吴家 集家嘴原叫接驾嘴


(资料图)

武汉这些地名背后的“谐音梗”

集家嘴(左岸)和南岸嘴(右岸)隔江对望

珞珈山上,武汉大学樱花盛开

吴家山

吴家山公园里游玩的市民

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摄影: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中灿

地名,寄托着乡愁,也蕴含着文化,背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。

吴家山,集家嘴,珞珈山,这些名字,武汉人已经耳熟能详,但它们的来历你知道吗?极目新闻记者日前从湖北省民政厅了解到,根据最新编撰的《湖北地名故事》,这些地名其实都在长期的演变中改变了原名,却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。

吴家山上无吴家 其实这里本无家

现在的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府所在地“吴家山”,是全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教、信息中心,是一座美丽的园林生态卫星城。然而,说起“吴家山”这个地名的来历时,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。

据当地的老人说:“吴家山根本不是吴氏家族的山地,附近有易家湾、龚家湾、李家坮、潘家坮、王家坮、何家庙等好几个村子,就是没有姓吴的村子,甚至连姓吴的老住家也没有一户。”

那么,这里为什么叫“吴家山”呢?这就要从大禹治水讲起了。

很早很早以前,这里没有人烟,属于江汉平原东南隅,紧挨长江北岸的一大片低洼地,叫做“云梦泽”。每年冬春季节,这里是湖港水汇、芦苇杂草丛生的地方;每年夏秋季节(有时春末至冬初涨水期达七八个月),这里一片汪洋。因为长江汛期倒灌上来的水,当地人说是涨南水,加上汉江和府河每年夏秋洪水暴发,当地人称为涨西水。

南水和西水两面洪流汇集,这里就成了一望无垠的水面。有一年,大禹来到江汉平原巡察,乘坐大木排东行,快到长江出入水口的谌家矶时,忽然回头一看这水面太宽广了,顺便就把喝茶的壶盖揭了下来,扔向水中。于是乎,水面就生长出一座小山,这个山的形状很像一个壶盖,因此取名“壶盖山”,即现在人们所说的吴家山。

据《汉阳府志》所载,唐朝时期这里就称“壶盖山”,因为长期无人居住,又有人称此处为“无家山”。湖北方言“壶”和“无”,“盖”和“家”的字音相谐。

元明时期,有人从江西移民到湖北,附近已有零零散散的几个村落。后来,有四五户人家被洪水淹怕了,干脆搬上山来搭起棚子住下了。这样一来,这里再不是无家的山了,可是名字叫了这么久,要怎么改呢?

群众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,他们在叫地名时,将“无家山”改称为“吴家山”,慢慢地就这么叫开了。据清代编修的《汉阳府志》,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“吴家山” 有了正式名称并划归于三店乡,属夏口厅管辖,直到现在,成为了东西湖区政府所在地。

集家嘴原名“接驾嘴” 名字和嘉靖皇帝有关

汉江入江口,有个码头叫集家嘴,是来往汉口与汉阳之间的一个主要渡口。

有些人认为,集家嘴应该叫“集稼嘴”,因为这里的码头多是转运粮食,粮食不就是“庄稼”吗?不过根据武汉市江汉区地名普查办的调查,这里原本应叫“接驾嘴”,因为方言的缘故,最后传成了发音相近的“集家嘴”。

既然是“接驾”,那么又是接谁的大驾呢?清朝有个叫范锴的人,写了一本《汉口丛谈》,这部地方史料笔记,记叙了汉口是如何发展为“四大名镇”之一的。书中他提到,“接驾嘴”接的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。嘉靖皇帝朱厚熜,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。1521年,明武宗去世,皇太后与内阁商议,要身在钟祥的朱厚熜立即到北京继位。

当时只有14岁的朱厚熜,表现出了和年龄不相符的成熟。他决定迅即动身,先坐快船到汉口,然后快马加鞭径直北上。汉口的官员听说皇上要来,激动不已。有人专司报告皇上到来的准确时间,即所谓“报驾”,有人专司去江边等候,探明皇上到达的准确位置,叫做“探驾”。等朱厚熜的船到了汉阳码头,人山人海,齐呼万岁,可朱厚熜只是挥了挥手,一言不发,又乘船离开汉阳南岸,前往北岸汉口。当时的汉口,还没有现在繁华,官员们摆出的排场依然盛大,可是朱厚熜只是微微颔首,就上车继续向北进发。

这么一来,汉江两岸,就留下了两个“接驾嘴”。汉阳的那个在南岸,就被叫做“南岸接驾嘴”,地名又演变成现在的“南岸嘴”,和南岸嘴隔江对望的,正是集家嘴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接驾一事在明朝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,但在武汉,还有很多地名也和接驾朱厚熜北上有关。比如:接驾河、报驾巷、探驾巷、送驾墩。是不是觉得这几个地名听着熟悉却又似乎没见过?那是因为它们现在不叫这几个名字了。它们现在叫做:捷径河、鲍家巷、弹夹巷,宋家墩。

从落驾山到珞珈山 闻一多给它改的名

武汉,以“大学之城”而闻名。很多大学都是依山而建,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喻家山,华中师范大学的桂子山,华中农业大学的狮子山等,而其中最出名的,当属武汉大学的珞珈山。如今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,珞珈山的樱花吸引着众多游人,而一代又一代武大学子,更是骄傲地将自己称为“珞珈人”。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,其实珞珈山这个名字,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,而它的得名,与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,著名诗人闻一多密不可分。

闻一多,湖北浠水人。今天我们提到他,可能更多人会想到课本上的《最后一次讲演》,以及澳门回归时由他的诗作改编的《七子之歌·澳门》。而对珞珈山来说,闻一多正是给它这个名字的人。

1928年,筹建中的武汉大学开始考察新校址。湖北当局在实地考察武汉大学新校址时,回复称:“查得该地内包落驾山、狮子山、团山、廖家山、郭家山等处,惟南面落驾山稍高大,面积约占千亩余……”这里东部、西部和北部三面临水,环境幽静,风景秀美,实在是教书育人的绝佳场所。而回复中提到的落驾山,也叫罗家山、逻迦山,都是老地名,并没有特殊的含义。在《江夏县志》中,有这样的记载:“逻迦山在(武昌)县东北二十里湖滨。”

闻一多等人在选定罗家山为武汉大学新校址时,以诗人的敏锐灵机一动,建议将“罗家山”改为“珞珈山”。

从“罗家山”到“珞珈山”,虽然读音一样,但含义却大不相同。“珞”,指一种坚硬的玉石;“珈”,是古代妇女佩戴的一种精美华贵的装饰品。闻一多用“珞珈”两个字来形容这座山的秀丽,别有韵味。

大家一致赞成了闻一多的建议,于是,原来的旧地名顿时变得风情万种,富有诗意。

(注: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电话:027-85721622 。)

关键词:

上一篇:
下一篇: